谈晋剧《芦花河》
李月仙

《芦花河》也是喜剧。不过剧中薛丁山的表演都是须生的路子
传统戏中这类喜剧有《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等。均以做工为主,唱作并重。《芦花河》也属这类戏,不过它对演员的身架做工要求更高。张美琴老师年青时擅演此戏,她学过京剧,在张宝魁先生的传授下,身段和工架都很讲究,所以她的《芦花河》很有特点。
我在跟他学这出戏时根据自己的特点,又把《观阵》中的好多身段加在了薛丁山驰马回营的马趟子里,增加了表演难度显得更帅气。我把髯口技巧也用到他和樊梨花帐中争辩的戏里,使戏的情趣更多一些。
《芦花河》是传统剧目。就剧本来看情节很简单,没多少复杂的戏剧冲突。所以在演的时候一是处理好薛丁山的舞姿身段,如回营趟马,帐中斗气时的神态等等。另一方面是要演足它的生活情趣。要把薛丁山这个大男子气十足,在妻子面前时而蛮不讲理,时而装腔作势,时而讨好告饶的性格与樊梨花那种公事公办,既要拿出主帅气派又不能失却夫妻情义;有时无可奈何,有时委屈满腹的对比反映出来。除了身段外,面部表情也十分重要。我们都是中年人了,对生活的各种体验也有过,所以只要应有的基本功过关,是比较容易把那种老夫老妻间的生活情趣演出来的。
我学会这出戏后花艳君老师给我配过樊梨花。演出时很受观众欢迎。后来老同学张翠英也经常和我合作。
1984年,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先生看了我的《芦花河》后,给我提出一个意见。他说:”你的趟马身段很漂亮,基本功也挺好,但有一个问题–舞台上讲究打马必走,你的马鞭向身后一扬,表示抽到马身上,马一挨鞭肯定要扬蹄奔跑,但你有个身段,在扬鞭抽马后却紧接着勒马亮相,这就不合理了。要想法改过来。”
这个意见提的很有道理,我很快作了修改。看来演员在舞台上不能光顾美而忘记生活的真实。即使是程式,在运用的时候也应找到充分的生活依据。这方面老一代艺术家的确有丰富的经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