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的最南部,有一座十分宁静的小城,她历来是军事和经济重镇,也是古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处,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在红色的年代,这里曾发生过长征横越金沙的壮举。她就是:
会理市

会理市小百科
会理市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地处攀西腹心地带。
西南横断山脉在其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所以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坝为主。全市地形轮廓由东北到西南呈一狭长的山间盆地。又因城区如船形分布,故有“船城”之称。
会理资源富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旅游资源,素有“攀西聚宝盆”的美誉。
名字由来
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取“川原并会,诸酋听会之所”之义,改“会无”为“会川”,说明这里江川水系汇集,河谷平原富饶,成为当地各方部落沟通、商议、协调地方事务的处所;
在后蜀明德四年(公元937年),升县为府,出现了会理州之说,理则出自“政平讼理”这个词,在《汉书·循吏传》中记载:
“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意为百姓安居乐业而没有怨恨不满。
而把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连起来,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会理”。

历史沿革
-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境内建会无、三绛二县,属越嶲郡,这也是会理地区最早的行政设置。
-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三绛县并入会无县。元康二年(292年),越嶲郡治移至会无县。刘宋之时,会无县废治。
-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境内设和集县。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又在之前会无县的所在地设会川县,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会川为南诏蒙氏所据,置会川都督府。
- 后蜀明德四年(公元937年),属大理国,置会川府;下辖有泸州、隆州、黎溪、永昌、会理五州,至此会理两字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会川军民千户所,在原黄土城(今会理城北之“古城”)立守御所。
-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于卫东大桥复置会理州。
-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会理州改县。
- 1950年3月23日会理解放,1955年10月,会理县改属四川省西昌专区。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西昌地区建制,会理县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
- 2021年1月31日,撤销会理县,设立县级会理市,
甄选景区
会理古城
位于凉山州南部,古城主要景点有:

– 钟鼓楼,位于城内十字大街,始建于清雍正12年,总高22米。钟鼓楼雕梁画栋,朱柱挺拔,镂空 雕花,做工精细,造型优美,十分壮观。
– 赢洲公园,位于城内西街,原为明代邓指挥所设水牢。清末,辟为园林,1980年修复一新,新建驻鹤亭、金镜阁、藕香桥、玉华池等;碑林,就在公园之内,收藏有明朝状元杨升庵、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近代知名人黄炎培、郭沫若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聂荣臻等的墨宝。
– 武侯祠,位于城北老街子,明嘉庆年间建,历经五百余年,迄今保存完好。该景点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美丽壮观。
– 东岳庙,位于县城南门外,清镇抚周冕建,为四合院布局,以彩绘浮雕见长,主体结构至今完好。
– 景庄庙,位于城西垭口小山岗上,重檐飞阁,古木参天,为明代永乐年间官吏李毅建,迄今风物犹存。
– 文塔,位于城南,距县城约五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塔层九级、高约十丈,并有生活设施。

龙肘山
属于螺髻山支脉,主峰海拔3585.7米,是县境内第三高峰。山顶气候较为寒冷、冬季常有积雪。山间有原始森林数万亩,其中仅原始杜鹃林就有上万亩。春夏之际,花海如潮,尤以“万亩杜鹃”——玉岭花海为特色。山下白马河随山势蜿蜒曲折,水流清澈。仙人湖水光潋艳,山水相映,风光秀丽。
当地美食
– 会理鸡火丝饵块
是当地的地方小吃,该品把云南菜重原料重本味、清淡鲜香的烹调特点与川菜重佐料重调味,味厚色浓的饮食风格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川滇菜系交融互补的出色典范。

– 抓苏包子
又叫抓酥包子,是四川省和云南交界地带爱吃的早点美食,尤其以四川省会理县的抓苏包子尤为出名。抓酥:就是将发好的面抹上猪油揉匀起酥的过程,经过抓酥的包子皮吃起来香而不腻,酥软可口。原料猪油、面粉、瘦肉、生姜、小香葱、盐等。
– 油鸡枞
会理的风味食品。以鸡枞为原料,与植物油、香辛料合炼而成,耐贮藏。油鸡枞不但可以作为佐饭菜点,其味甜、香、麻辣具备,又是好调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