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9月15日,一位中国科学家溘然长逝,虽然他的名字并不被人们熟知,但功绩却真正可以称作“重如泰山”。在他病逝两天后,国家专门授予他“人民科学家”的国家荣誉称号。
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科学家就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他为科研和国家做出无尽奉献的人生究竟是怎样的呢?来和纸条君一起了解和学习吧。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 ,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最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就是中国贵州的“天眼”FAST项目。
自1994年起,南仁东一直负责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选址、研究及初步设计,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2019年6月,他主持落成的FAST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捕获宇宙中的射电信号、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与世界现有最大口径100米望远镜相比,其观测能力提高了10倍,并且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FAST的成功对中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11月17日,南仁东被中央宣传部追授为“时代楷模”,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中国“最美奋斗者”。

南仁东用知识发电,推进时代创新
南仁东的一生,可说是“用知识发电”,在无线电事业上倾注了整整二十二年的心。从学生时代起他就是个妥妥的学霸。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成绩成为“吉林省理科状元”并升入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之后又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了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有所成,南仁东便立意要为国家发光发热。1993年参加日本国际物无限代科学联盟大会,南仁东被“射电望远镜”打动了,他立马就说:“咱们也建一个吧。”这一句话,开启了南仁东打造“国之重器”的数十年职业生涯。
20世纪90年代,国家的无线电工程建设还比较落后,专业人才紧缺。为了将尖端的科研引流到中国天文界,南仁东在1994年提出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开始了他“发电”的历程。但是在当时国内技术力量不够、经济条件不完备的窘境下,这一项目遭到了诸多质疑,好友甚至直言:“一个连汽车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造得了大型的射电望远镜?”
南仁东却从缺口中看到了希望和转机,他忧国家之忧、尽自己之力,一心要让中国在天文行业位于强国之林。他将项目取名为FAST,就蕴含着“追赶”“跨越”“领先”之义。
为了选址,他在中国西南大山里跋涉了十二年,有的地方完全是荒山野岭、无路可走,连当地农民都寸步难行,南仁东却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直到发现贵州省的喀斯特洼地可以作为望远镜台址——这是个几百米的山洼“窝凼”,被四面的山体环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十几年下来他们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才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但是这里的环境对人来说却很险恶,南仁东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
在工程之外,南仁东还编纂天文学教材、向国家提交《关于加强高校天文选修课的倡议书》,培育了几代天文学后备生力军;他还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需求”项目,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知识力量。他的学生。高级工程师甘恒谦评价道:“南先生在用他的生命,成就一个国家的骄傲。”
最终建成之后,FAST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极大推进了我国天文学研究的进程。在正式投用后,FAST将以高灵敏度巡视宇宙中的探测星际分子,甚至还可能搜寻地外生命,这意味着中国将可能接收到来自“外星人”的星际通讯信号。
2017年南仁东先后获“CCTV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创新既是南老的治学态度,也是他对于国家做出的科学贡献。 对于FAST,南老曾说:“这个东西如果有一点瑕疵,我对不起国家。”对于整个天文学,南老也为这个时代留下了铿锵有力的余音:“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要有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