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他3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他仅仅做了3年的皇帝就被迫退位了。

清朝皇室和新政府达成了条件。清朝的皇室仍然居住在紫禁城。溥仪便一直生活在紫禁城内生活了十几年,1924年,军阀冯玉祥的军队把溥仪等皇族全部都赶出了紫禁城。到了第二年,溥仪便移居到了天津,租借了张园和静园。由于末代皇帝的身份,他在天津的各租借里面混的是风生水起,
可是,这样的日子并没过多久,溥仪便跟着日本人跑到东北,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殖民政权。为了掩盖其昭然若揭的侵略意图,日本试图将伪满洲国打扮成一个独立国家的样子,在公开场合对伪满洲国的执政和皇帝溥仪非常尊重。可事实上,溥仪并没有半点实权。
在伪满洲国,溥仪因在马桶上裁可文件被称为“马桶皇帝”,他的大权掌握在日本关东军派给溥仪的“皇帝秘书”吉冈安直手里。吉冈安直10年间没上过战场,却由小小的陆军中佐升为陆军中将。溥仪成为一位没有任何实权的 “傀儡”。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呢?
一、伪满洲国“傀儡特征”之一——伪满皇宫的建筑风格有典型的殖民特征。
位于长春市东北角的伪满皇宫博物院,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皇帝时的宫廷遗址。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王文峰说,从伪满皇宫的建筑风格上说,其建筑并不配套,既有中国旧式的带廊瓦房,又有“中日合璧”的殿堂,还有欧式情调的楼宇。中外古今杂糅的风格让它有些不伦不类,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殖民特征。
此外,伪满皇宫与中国古代的其他皇宫不一样,其他皇宫都是前宫后殿,前面是处理朝政的地方,后面是居住区域,伪满皇宫恰恰相反,它是前殿后宫,南面是居住的辑熙楼,北面是办公的勤民楼。之所以形成这个风格,是因为它是利用吉黑榷运局已经建好的房子将就的。
在辑熙楼和勤民楼中间是中和门,将居住区和办公区分开。中和门旁边有五间房子,这五间房子是日本宪兵队驻宫内派遣班,在这里,到宫里来的人,无论到外廷,还是内廷,都看得很清楚,日本宪兵队负责记下来。可以说,伪满皇宫内来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日本宪兵的监视之下。

二、伪满洲国“傀儡特征”之二——溥仪坐在马桶上的裁“可”。
溥仪刚成为伪满洲国皇帝的时候,他还是雄心勃勃,满怀“恢复祖业”的“政治理想”的。那时,他经常到亲民楼去批阅奏折,希望像他最敬佩的康熙皇帝一样励精图治,成就一番功业。渐渐的,他发现,日本人定的事情他根本无权更改,也更改不了。他发现自己没有实权后,就索性懒得再去勤民楼了。
三、伪满洲国“傀儡特征”之三——日本人决定一切。
对于皇帝溥仪,日本人的表面文章做得很足,在公开场合非常尊重他,但尊重是尊重,一点实权也不给他,比如说伪满洲国的重要法令、大事小情,要请皇帝裁可,这些伪满洲国的大政方针、殖民政策等已经在日本人每周二举行的日本各部次长会议上定下来了,而定下来之后的事情就带到伪满洲国的国务会议上通过一下,最后一道程序是拿到皇帝这里裁可。
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内,溥仪的卫生间位于卧室的对面,卫生间的抽水马桶旁边设有一个小木桌,上面摆放着几张报纸。据王知情人介绍,溥仪有便秘的毛病,每天早上坐在坐便器上,奏事官双手举过来要裁可的文件,用溥仪的话来讲,有的他看都不看,因为他只能裁“可”,从来没有裁过“不可”。
这个“可”是泛指,有时也说“知道了”“览悉”等,总之,是无条件通过。伪满时期的很多发令就是这样被签发的。溥仪因此被称为“马桶皇帝”。

后来,溥仪在1946~1948年的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上,曾用英语痛骂日本天皇8天,揭露了日本人曾在中国大地上犯下滔天罪行。
面对溥仪的控诉,日本战犯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在公开的审判视频中,日本天皇曾指责溥仪“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声称日本在二战前帮助溥仪“复国”,使其得以继续做大清的皇帝,但此时溥仪却指控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对日本天皇的这番说辞,溥仪之后义正言辞地回复说日本天皇无耻,如果日本没有入侵中国,那么多中国人就不必死。
后来,在溥仪的痛骂之后,日本天皇沉默不言。
溥仪在审判时不断地拿出日本的犯罪证据,为最终审判结果的正义性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过几年的劳改之后,溥仪作为第一批被中央政府特赦的人员,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上,成为了一名合格中国公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