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今年冬奥会最火最闪亮的明星是谁?估计不用猜,是那位滑雪天才美少女谷爱凌。
人们都在说,谷爱凌是这届冬奥会的传奇。
这位美少女好像成了北京冬奥会的形象代言人一般,在国内外受到热捧。
2003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的谷爱凌是个混血儿。从小便才能出众,爱好跑步、篮球、钢琴、滑雪等,同时兼顾运动员、学生、模特等身份。

然而在2019年,谷爱凌毅然宣布了将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这也意味着,谷爱凌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
众所周知,谷爱凌的母亲是中国人,这个姑娘从小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所以对中国也心怀一份特别的感情。
人们确实会因为地理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改变。
但有的情感,即使山河易碎,时光变迁,却仍会深藏在人心底,很难抹去。
这让人不禁想到了,一位在97岁高龄却从美国退籍,而回归中国国籍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
人生到了耄耋之年,终究念着落叶归根之情。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到这个年纪是一个相当重大的决定。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他的传世之诗《回乡偶书.其一》中,无不诉说了归乡故里时,一种言之不尽的人生感慨和无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为在美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杨振宁,一位同样是天才级别的牛人,在美国名利双收的物理学家。
这样的人内心有什么样强烈的动力,支撑着他克服归乡之怯,脱离过去的生活,回到那个他土生土长的故乡,并最终放弃他国国籍呢?

书香世家,天资卓越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先生。而其祖父也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曾做过私塾先生,可以说杨家是书香世家了。
据说在杨振宁4岁时,他母亲便教会他认识了三千多个字,足见其天资过人。
在杨振宁不到1岁时,也就是1923年,其父杨武之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杨武之出国留学之前与妻子、杨振宁合影
1928年杨父归国后,应聘了清华大学的教授。
于是杨振宁随父来到北京,居住在清华园内,这一住就是9年,直到杨振宁15岁。
这段时光,或许是杨振宁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快乐,和得到父亲杨武之耳濡目染的最难忘的时光。

而1937年,日本鬼子发动了七七事变,全家只好逃难辗转至昆明。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继续读研究生,在1944年毕业。

随后他也和父亲一样,赴美就读芝加哥大学哲学专业,194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只是,他和父亲杨武之选择的人生路线是完全不同的,他为自己另选了一条康庄大道。
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在芝加哥大学
在9年后的1957年,也就是杨振宁36岁,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成就让世人根本没想到,意外而惊喜,而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物理学家。”

他们提出的这个影响巨大的理论,从提出到获奖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诺贝尔颁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而当时作为中国人的杨振宁,这一路开挂的成就,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如此年纪轻轻便获得这么大的成就,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天才。
父亲杨武之听到儿子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更是兴奋不已,还说“他果然得诺贝尔奖了”。
只是没想到,儿子杨振宁此去竟一去不复返。
后来的岁月中,更是让杨武之这位充满爱国情怀的教育家,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仍然无法化解心中对祖国的愧疚。而这很可能是杨振宁一生的憾事吧。
杨武之、杨振宁和杨振宁长子合影
选择人生伴侣,无所顾虑
家人的期待,并不能让杨振宁放弃对自我的追求。
在杨振宁的性格中,似乎一直有一种无畏和洒脱的随性因子。
在美国普林斯顿,杨振宁和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相遇。

杜致礼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多才多艺而酷爱文学和音乐。
两人的缘分在5年前,也就是杜致礼 17 岁时,还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附中的学生时便悄然开始了。
在海外的偶遇,更加为两人的关系增添了一份他乡遇故人的亲近感。

随着两人的交往深处,杨振宁渐渐被这个美丽优雅的姑娘吸引了。
很快,两人准备结婚。
1950年,杨振宁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宣布自己准备结婚的事。
父亲杨武之慎重地回了儿子一封长信,提醒杨振宁要三思考虑,毕竟当时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的身份特别,需要注意影响。
然而即使是自己最敬重和钦佩的父亲的话,杨振宁却没有顾忌太多,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和他在专业上一丝不苟相异,生活上杨振宁似乎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幅潇洒超脱的鲜明个性。
相较于父亲杨武之一心为家为国的传统情感不同,杨振宁接受了西方高等教育的洗礼,更崇尚自我的个性和自由选择。
两人就这样在美国结婚了。
婚后杜致礼便一直跟随丈夫在美国生活,并成为杨振宁的好帮手,一心助力丈夫的科研工作
在杨振宁名声大振后,夫妻两人一直恩爱有加,不管去哪儿,杨振宁都会带着妻子。

后来两人育有三个孩子,成了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
直到2003 年,杜致礼因病离世,随着相守相伴了53 年的妻子骤然离开,年迈的杨振宁在同事的眼中,逐渐看到了孤独的影子。或许也正是这份孤独,促成了老人后来的惊人决定。
晚年遇知己,无畏相爱
如果不是在2004年和翁帆的相遇,相信这位老人留给世人最耀眼成就,将仍是他在物理学上的科学贡献和成就。

然而,一切注定变了。
就像他当初不到而立之年,便取得诺贝尔奖,一下子举世轰动一般,和翁帆的忘年婚姻,也成为民间心目中的一段惊世奇恋。
媒体爆出新闻”82岁杨振宁娶28岁女硕士”时,舆论哗然。
一个82岁的高龄老人,和一位28岁的姑娘结为夫妻?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这个事件当时就是一个爆炸级新闻,给社会点燃了强烈的碰撞火花。
有人骂老牛吃嫩草,为老不尊,有人说翁别有用心的,想占遗产。
有人说翁帆太不划算,找了这么一个老头,
有人说违反天道伦常。当然,也有人说这就是爱情。
世人都有自己的一杆秤,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看好他们的结合。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这是有违伦理纲常的。

如果接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一般人到高位,越是到了老年,越会爱惜羽毛,很难会做出这样“晚节不保”的决定,和一个可以当自己孙女辈的女子结婚。
而杨振宁之所以做出再次“举世惊人”,和他所受的30多年的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有关。
当然,也和杨振宁无畏洒脱的人格特点有关。即使年逾九十,还是拥有一副强硬的自信心和从不服输的劲头。

当杨翁被爆出结婚后,记者曾采访了翁帆的父亲。
翁父这样回答的:
我们完全理解和支持女儿的选择。小帆愿意为照顾杨教授的晚年生活作出牺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光荣!
翁父把女儿做出的选择视为道德上的美德。
于是就有了2015年,杨翁夫妇坐客杨澜的采访录时,杨澜敏锐地向翁帆提问:“你觉得爱情或婚姻,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牺牲吗?”
翁帆想一想,说:
“我不觉得。但从父亲的角度,他们可能有更复杂的感情在里头,但是他们还是给我们祝福。”

这时的杨振宁,已95岁了,但思维仍然很敏捷。
见妻子如此力挺自己,情商在线地补充说:
“我们开始,到后来,都并没有觉得她是做了一个牺牲。不过从客观的立场上讲起来,是有牺牲的成分在里头。”
然后,他有逻辑且不输底气的态度,表达出自己的立场:
“我不要用牺牲这个名词,因为牺牲还有很多的意义。从头起,我就知道我们差了这么多的年龄,将来我不在了的时候,她还会要活好几十年,这个在我的意识之中是始终知道的。
我的态度是尽量今天做一些事情,使将来的问题少一些。不过我不会,当时不会,现在也不会用牺牲这两个字。”

这种自信,或许是在现实世界中的无与伦比的优越成就所赋予他的。
即使已经风烛之年仍然相信自己可以做很多事,甚至就算将来有一天驾鹤西去,也会减少给自己所牵挂的人带来更少的困难。
他的自信和对自我力量的肯定,已经超越了人生所给他的限制,比如年龄。
邓稼先,杨振宁
自信和敢于追求自我的人,根本不会有道德包袱。TA们根本不在乎世人说什么。
也就是说,TA们不会由世人来定义自己这个人是什么样的,TA的人生由自己定义。
这样天才般的人物,不论是谷爱凌还是杨振宁,都有一种极度追求自我,敢于坚持自我,才最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这样的人是如此地强大。
而杨振宁之所以有这种强大的心理力量,一切还是皆因其本身的优秀事业和伟大贡献,才能镇住如此的违背“天道”的人生。
1999年杨振宁退休仪式合影
而普通人做不到,不敢做,也不可能做。
所谓的自我实现,应该就是指杨振宁这样的人生吧。人家够优秀,有实力,加上与翁帆双方的互愿,缘分如此。
在杨澜的采访中,杨振宁还这样说道:“翁帆是上天给我的最后一个礼物。“
作为有过一次短暂失败不堪婚姻的女人,翁帆似乎也悟透了什么,她说:
“我认为他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带路人。”

不想说这只是为了爱情,更愿意看作一份可遇不可求的感情。
其中必然有惺惺相惜的成分。这种惺惺相惜超越了年龄,超越了现实经济,而是精神层面的。
当精神上的吸引力量冲破了现实年龄的障碍,这后面也需要有强大的现实支撑,需要经济和地位基础,并不仅仅只是爱情而已。
无论怎样,他们如今已携手了17载,这样已经很好了。
杨振宁100岁寿宴
心系事业,顺势而为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成了两岸都竞相渴望的人才。父亲杨武之和母亲罗孟华几次出国与杨振宁见面,劝说儿子回国。
然而,杨振宁并没有回国,反而在1964年加入了美国国籍。
事实上,杨振宁并不是不愿回国,而是当时国内并没有做科学研究的条件,这对他的事业和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杨武之与儿子谈了许久,但依然没能使儿子回国。
最终杨振宁还是没有听取父亲的建议,而是根据自己的考量,加入了美国国籍。

后来在杨振宁先生的回忆中讲到:
如果当时不加入美国国籍的话,在生活,科研事业上,多方面都会受到掣肘。而加入美国却又对两个与他相关的国家能搭建起一座了解和关系的桥梁。
这或许对当时的他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而远在国内的父亲,一生为国奉献的教育家杨武之先生,却永远难以介怀。
1973年,杨武之先生因病去世。
杨振宁和病重的父亲
父亲去世后,杨振宁回忆了父亲劝他回国的情景:“父亲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这是他灵魂深处的愿望。“
还说道:“父亲游历甚广。他对于我的决定没有抱怨,但我知道,他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举动,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其实爱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但这份情怀很难随时间流逝而抹去。有时候看一个人,要看他做了什么?
在参加过1971年海外保钓运动的人们记忆里,杨振宁是一个精神领袖般的存在。在能力和力量范围之内,杨振宁似乎是不遗余力地选择为家国努力。

顺时而为,情归故土
杨振宁也是一个人,和普通人一样,他有着七情六欲,有着个人的自我意志。
在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去世后,他适时而易,选择了定居北京清华园。因为那里有他儿时的记忆,有他最温馨美好的留念。

同时也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和成就带回祖国,为新一代的学生带来崭新的力量。正如他自己以《归根》为题,写下的诗句: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他还为当代的研究生、博士生给出了诚恳的建议:
我看过上千个博士生,有的10年以后非常成功,有的却失败了。不是因为成功的比不成功的聪明多少、努力多少,就是非常简单一句话:有人找到了正确方向,有人却走进了穷途末路,费了很多时间得不出结果。
所以,我给研究生一句话: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
而当他遇到上一个给他有着知音般感受的年轻女子,他也义无反顾、不顾一切地给她一个真正的名分,毫无顾忌,也不考虑对大众的影响。

或许他从未有过以国家情怀为主,也从未以公众道德为考量。
但我们不能否认,杨振宁先生的心中,应该自始至终,都有着一份对父亲倾心守护的爱国之情的坚守,这份情感对他的影响至深,成为他一生列入未完成清单的夙愿。
那是一份对父亲未完成的遗愿,同时也是一份归根故土的愿望。
刘德华的歌里唱道:
“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没有中国心的信念,相信不会让老人晚年如此兴师动众。
随着国家的昌盛,他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断,2017年退出了美国国籍,回归了中国。这是对当世世事清明的洞察,也是最终慰及老父亲的遗愿,守护父亲的信念。

作为人,无疑杨振宁先生这样的一生是功成名就的,是大满贯的一生。
而他的一生也让人想起老祖宗的一句话:“下等人谋事,中等人谋势,上等人谋时”
回看其百年人生历程,你会发现,他在一生的传奇中,总是那么适时地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有时候很让人诧异。

或许杰出的人的思想很难让一般人理解。正如他对和翁帆的这段婚姻的评价:
“不管大家现在对我们的婚姻是什么看法,到30年四十年后,大家会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罗曼史,我知道我相信,这是将来世界对于我们的经过的一个结论。”
会不会成为一段罗曼史,我们暂且无法知道。人是现实性动物,是否会成为佳话,要看最后的大结局了。
不过这位物理学家伟大的科学贡献和其历史地位,是必将流传于世的。当然,最后的一段恋爱史也会成为千古奇人异事,被后人所打趣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