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是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自祖先古公亶(dan)夫率周人迁徙到周原,这里土肥水美,为周部族兴起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由于是宗庙所在地,周王和诸侯大臣经常来此,进行祭祀和议决国事,直到戎人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岐邑毁于战火,终被废弃。
周原位于陕西省西部,距西安市约100公里,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一带,是西周青铜器出土最多的地区。在本世纪初,周原遗址地表已被岁月的风霜“切割”得条条缕缕、沟沟坎坎了,这一带地下文物之丰富,世所罕见,当地百姓说,每经一场暴雨或是一场洪水,总会有些青铜类的古物遗留在沟边,或是滚落到沟底。早在宋代这里就出土过著名的“穆公鼎”,著名的毛公鼎(见图2-12)、大盂鼎、大克鼎(见图1-23)、史墙盘等均出土于此,是国内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地区,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具有成熟西周风格的青铜器,大半制作于西周晚期,即共王至宣王时期。西周晚期青铜器多出于窑藏,这是因为当时国人起义,赶走厉王,幽王时戎人入侵,西周覆灭,周室东迁洛阳,社会动乱所致,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陕西扶风的庄白、齐家、召陈、张家、董家等处发现青铜器窖藏多批。如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窖藏青铜器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该窖藏一次出土微氏家族青铜器103件,有铭文的74件,可以确知属于微氏家族的铜器有61件。
旂觥
西周
高28.7厘米,长36.5厘米
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觥腹部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旂,方形圈足;觥盖前端作羊首形,巨角下垂,两齿外露,额头上附有一小兽,盖部中央有扉棱;觥鋬采用浑雕手法。整体纹饰以云雷纹为地,并装饰有龙纹、夔纹、饕餮纹、鸟纹、象纹等主纹,层次丰富,组织得当,加之保存较好,器身几乎没有绿锈,整个器物显得厚重而精美。盖与器同铭,各有四十个字,大意是:(周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这一天,王命令旂去向相侯传达命令,赏赐他以土地、青铜器及奴隶。
觥,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多用于盛酒,主要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在《诗经》中屡见其名。觥的造型一般做椭圆形或长方形,亦有仿动物形的;前部有流,后部有鋬,器底多为圈足、三足或四足,以圈足为常见;盖部基本都做成带角的兽头形,或做成长鼻上卷的象头形。西周中后期酒具渐少,装饰上也日趋简练,而这件器物则主要继承了商代酒具装饰的传统,可以算作是商代青铜酒具制作的尾声,此后的酒具便再也无法给人如此强烈的震撼。

几父铜壶
西周
高65.4厘米,口径19.7厘米,腹深48.4厘米
1976年在陕西扶风庄白出土
直口,长颈,圆腹,两侧有兽首衔环,圈足低而外侈。盖缘及圈足饰窃曲纹外,器物通体饰波带纹。盖内有铭文十二行共六十字,从中可推断出此壶为周懿王时期的器物,年代当晚于旂觥。整件器物纹饰富丽,也是西周中期后段新兴壶形的典型式样。当然,像这样大型而精美的壶自然很少用于饮酒,而主要作为一种身份、地位、荣誉的象征。此壶原为一对,造于周懿王三年,同墓出土的还另有一对青铜壶,造于周懿王十三年,器形及装饰更趋于简洁,是一件更为典型的西周青铜器。
西周时期青铜器器型减少,爵、觚、斝、卣、盉、鬲、方鼎等都已消失,最常见的鼎和壶出现了新的样式,壶代替卣和觯成为一种主要的器物。

2003年周远地区的陕西眉县又出土一批青铜器,是目前所知西周青铜器铭文最多、纪年最长的一批器物,为破解周朝诸王时代划分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也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并提供了一批世系明确的标准器,大大推进了西周青铜器的断代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7656099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